在全国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接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通知,我校邓琛、黄孝慈、辛斌杰、曾瑞明、孙文钧、徐阳和牛兵七位教师荣获2016年“上海市育才奖”。
上海市“育才奖”是为鼓励本市长期从事教育事业,在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,由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于1995年设立。我校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岗位,积极投身育人工作,用无私奉献、追求卓越的精神诠释“勤业惟诚,厚学致用”的工程大价值取向。
邓琛 精益求精勤耕耘
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中共党员,第四届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第三届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,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理事。至今已在学校辛勤耕耘33载,她爱岗敬业,为人师表,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师德风貌;她治学严谨、无私奉献,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爱戴;她潜精研思,教学科研成绩斐然,在教学、科研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绩。邓琛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,在学院电子信息学科建设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,出色地完成了2个新专业的申报工作,成功实现四项专利的成果转让,开创了我校专利转让的先河。
黄孝慈 兢兢业业尽职守
汽车工程学院教师,自从踏上教师岗位以来,黄孝慈老师始终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。他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学业指导,为学生答疑解惑,所带毕业学生多次获得校、院优秀毕业设计奖项。他注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,为学校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贡献力量。除了教书,黄孝慈老师更注重育人,他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与学生共享,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。学生赞誉他为“教学中值得尊敬的好老师,生活中值得信赖的好兄长”。黄孝慈老师十分注重教学研究。他主持和参与了教学研究项目多项,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在担任汽车运用工程系副主任期间,他在推动学科建设、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。
辛斌杰 追求卓越育英才
服装学院教授,硕士生导师,香港理工大学博士、留英学者,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香港理工大学博导(兼)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,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。2007年入选香港内地优才计划、201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、2013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面上项目、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(创新人才奖)。2014年、2015年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(学位论文)指导教师称号。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作期间,参与多项香港政府的RGC和ITF重大研究项目,研制织物外观数字化设备“织物眼”,两次获国际发明金奖。除科研工作以外,辛斌杰教授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,在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曾瑞明 严谨博学释情怀
社会科学学院教授,哲学博士,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导师。讲授的主要课程包括:本科生的《公共管理学》和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》,研究生的《公共管理研究》和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》。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、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2项、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2项以及上海市教委文科课题2项,出版专著2部和教材1部,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各类课题20余项。多年潜心治学,使他养成了勤勉精进的品格,在教学和科研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。学生热爱他的严谨博学,同行赞赏他的学问人品,而他最大的魅力,正是在读与教中尽情释放师者责任与学者情怀。
孙文钧 坚守岗位求务实
一直坚守在人事管理岗位,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,多次荣获校级荣誉称号。孙文钧老师现任人事处副处长,同时担任机关工会主席职务。尽管工作十分繁重,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积极做好处长的参谋和助手,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,主动发挥作用。在学校着力推行的骨干教师教学团队激励计划中,孙文钧老师探索学生导师制,着力落实教师弹性坐班制、坐班答疑制度和校内自习辅导制度,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。孙文钧老师以满腔的工作热情、勤奋求实的工作态度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,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肯定。
徐阳 锐意进取创品牌
17年来坚守学生工作岗位,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生为本,创新学生工作理念,打造学生工作品牌,丰富学生工作内涵,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赞誉,个人及所带团队多次荣获省部级奖项。他对工作充满热情、对学生满怀挚爱,只要对学生有利的事,就不遗余力的去做。在他的策划带领下,学生工作部(处)打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“知行大课堂”,实施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品牌“广富林计划”,创建了学校学生事务服务品牌“学生事务服务大厅”。徐阳老师带领团队科学研判大学生就业形势,积极利用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和产学研战略联盟资源,开辟了具有工程大特色的就业工作模式,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居上海同类高校榜首,位列上海市高校前茅。
牛兵 知行合一奉爱心
管理学院辅导员,他信奉“亲其师、信其道、学其理”,以生为本,与生为友,通过深入谈心、活动观察及班委沟通过程中精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,带的学生虽然多达400余人,却总在学校“班情熟知”类测试中脱颖而出。他还为学生搭建能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,鼓励学生挑战自我。为此,他经常为学生科创项目寻找合适的导师,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“二专”、“二外”学习,牛兵老师还善于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,构建“知行合一”的育人模式,并利用自己专业特长义务辅导学生,他积极参加辅导员专题培训,更新知识体系,学习先进理念,拓宽工作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