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脉农村发展,建言精准扶贫
—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全国“三下乡”之福建屏南后龙村活动纪实
“精准扶贫 不漏一户 不落一人”,这是中央扶贫工作提出的宏伟目标。26年前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时,记住了中国古人说的一句话:“善为国者,遇民如父母之爱子,兄之爱弟,闻其饥寒为之哀,见其劳苦为之悲。”至今,他仍然记住这句话,并在 《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》的讲话中提及。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牢记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指示,循着总书记的足迹,7 月 18 日至 7 月 24 日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“美丽中国福建后龙村国情观察团”受邀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实践活动,拉开了该校今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。如今,一周的实践活动结束了,他们做了什么,又取得了哪些收获呢?
精准调查,把脉问诊农村经济
上海到屏南,700多公里路程。因为精准扶贫这项活动,两个地方开始发生关系……
7月18日,历经七小时的长途跋涉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“美丽中国福建后龙村国情观察团”抵达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屏南县后龙村。团队成员由2016年“创青春”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奖团队成员组成。他们此次活动的主题是:“精准扶贫,建言献策”。
屏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,县内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,作为平南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,后龙村是福建省重点扶贫村。
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。在出发前,“国情观察团”的成员们针对后龙村的农业发展情况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,进行了前期研究学习,在脑海中勾画出了对后龙村的初步印象。但是,到了目的地,大家才真正发现,后龙村的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要苦的多。没两天,团队中就有成员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,还有成员被蚊虫叮咬得四肢过敏浮肿,不得不前往诊所治疗。但是,大家都咬牙坚持下来了。
点穴治病,识穴为先。精准扶贫,讲究一个“准”字。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、反复核对、查缺补漏、认真分析上,贫困人口、贫困程度、致贫原因才能一清二楚、了然于胸。
一周时间里,团队成员先后前往后龙村、夏地村、甜觅农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,并与当地的企业家以及农民进行交流座谈,找准后龙村经济落后的根源,然后再“对症下药,治病救人”。
挖出“病根”,对症下药开出精准“药方”
经过详细调查,考察团成员发现,后龙村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土地流转、农村空心化、地理运输、气候、环境、地势等多方面的影响,加上村民思想观念保守,导致乡级政府和村委会无法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调控,土地资源无法盘活,得不到充分利用。
大家发现,上述问题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:分散的土地给农民的耕种工作造成极大困难,难以实行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,而遇到天灾的时候可能颗粒无收。长此以往,必将导致长久的深层次的贫困。观察团决定给后龙村开出治病的“药方”。
7月22日,后龙村村委大楼,县乡领导、观察团全体成员、村干部、村民代表聚集一堂,“寻找合伙人,再战后龙村”为活动主题的总结会在这里举行。这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团委“美丽中国福建后龙村国情观察团”此行的成果汇报,也是他们对后龙村乡亲父老的交代。
团队代表高汕同学首先上台,就团队多日的调研成果进行了总结汇报。她提出:后龙村要把精准扶贫与创新创业相结合,建立以个体村民、公司企业、政府机构“三位一体”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模式。以政府机构为枢纽,实现土地集约化以及企业承包制,在最大限度减少农民与企业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团队开出的“扶贫药方”到了屏南县乡领导的一致好评,后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洪惠阳亲自为团队题词表示感谢。
带知识下乡,消除贫困播洒新希望
截至2016年,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“三农”问题,足见党中央、国务院对“三农”问题的高度重视。
在我国,农村人口占70%。可以说,没有农村的富裕,就没有中国的共同富裕;没有农业的现代化,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;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,就没有中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。
当前,我国还处在城乡“二元结构”,城乡贫富差距悬殊,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。农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,就必须摆脱科学文化落后的现状,农村的建设与发展,迫切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人来关注与支持。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,是我国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后备军,应该发挥自身优势,到农村去,为农村建设服务,为农民服务,为实现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,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。
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团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校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将该活动作为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。今年,该校团委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,提前谋划、合理布局,充分做好对地区的需求对接,在经费配置、管理制度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创新和改进,力求在考察调研期间能够真正做到建言献策,为乡村脱贫致富敬献绵薄之力。同时,学校也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来,到农村的广阔天地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”,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。